国资关注
经济日报:国有经济“完全退出”不可行
来源:国资委网站 宣布时间:2012-03-26近来,有一种主张认为,“国有经济应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似乎这么一退,国企革新就能够到位,民营企业就能获得更大生长。这种看法是很是片面的,很容易将企业革新和生长引入歧途。
针对国有经济漫衍过宽、整体素质不高,以及国有企业活力不敷、效益下降等问题,中央明确提出,要从战略上调解国有经济结构,着力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使其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凭据中央确定的目标和安排,近几年来国企革新全面推进,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向基础性、公益性、支柱性工业集中,向优势工业和大集团、大企业集中。国有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绝大大都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改制,退出了国有经济行列,中央企业也由2003年196家减少到如今的117家,且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通信、运输等领域。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国有企业的治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爆发了深刻变革,效益逐年增长,实现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2636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989亿元;技术立异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立异结果,在国际市场中显示出日益强大的竞争力,50多家国有企业2011年进入世界500强。国有经济的壮大,不但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主导作用和影响力得以充分发挥。国际金融�;⒑�,我国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并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使政府宏观调控得以更好地掌握全局、指挥全局。实践标明,国有企业革新切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革新偏向,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出结果必须给予充分肯定。
虽然,我们也要看到,国有企业革新和生长是一个不绝探索、不绝实践、不绝完善的历程,目前保存的市场有效竞争缺乏、国有资产监督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仍需要通过深化革新来解决。可是,这绝不是要国有企业“一退了之”。同时,近几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深度融合的案例频繁泛起,无论是国企投资并购民企,照旧民企投资并购国企,都是市场主体的正常行为,也是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不可由此认定国有经济挤占了民营经济的生长空间。一些人片面认为,“国有企业不退出,民营企业就生长不了”,甚至提出了“为避免和消除垄断,国有经济应当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的主张。这种看法显然是十分过失的。
第一,它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混为一谈。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首先是与公有制的结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职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标记。这就要求国有经济必须在市场竞争中不绝生长壮大,进而发挥主导作用。我国95%的工业行业都是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如果国有经济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就即是取消了所有国有工业企业,让国有经济从市场上消失。这不但会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发动力无从谈起,还会使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句空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经济基础,结果将是极为严重的。
第二,它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端建立的阶段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兴旺阶段混为一谈。我国的国情和生长现状,决定了国有经济的特殊职能和作用。作为一个后发工业化国家,面临着西方兴旺国家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竞争挑战,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我们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通过宏观调控集中资源,加速提高工业焦点竞争力,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挂吹�,在我们这样一个生长中大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国有经济担负着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部分职能,担负着国家应对和处理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部分职能,这在2008年的抗击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动抗震救灾,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国有企业“要不要退”、“如何退”、“退到什么水平”的问题,绝不是通过理论推导或是照搬照抄西方经验就能解决的,而必须从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生长的特殊要求来考虑。
第三,它把企业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竞争结构这两个差别层面的问题混为一谈。垄断是一种市场现象,与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并没有一定的联系。西方兴旺国家的市场中,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同样会形成垄断。这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不绝完善加以解决,让国有企业“一退了之”显然是开错了药方�?銮�,从以往的情况看,国有经济大宗退出的工业和领域,往往被具有诸多优势的兴旺国家跨国公司所占据。一味宣扬“国有企业退出”的结果,可能不是民营企业的进入和生长,而恰恰是国际垄断资本的占领,这是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
第四,它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对立起来,并简单归结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配合生长,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社会主义效劳的。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大多处于行业的龙头职位,竞争敌手主要是跨国公司;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与国有企业形成工业配套和优势互补的花样。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处于差别的生长条理,大企业能做的事小企业做不了,小企业能做的事大企业也做欠好,二者相互增补、相互增进,而不是“你退我进”的关系。因此,应当绝不摆荡地牢固和生长公有制经济,绝不摆荡地勉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生长,并且绝不摆荡地将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配合进步,配合生长。
强大的中国需要强大的企业。国有经济还要担负更重大的使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但不可轻言“退出”,并且应当进一步做强做优,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进一程序整结构,突出发挥国有企业在培育生长战略性新兴工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增强在公益性领域的生长,做好民生包管和效劳事情。
回首这几年有关国有企业革新的争议和讨论,追根溯源,照旧由国企革新不到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特别是垄断性行业革新进展缓慢,以及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而引发的。应当看到,国企革新没有终点,今后还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目标政策和事情安排,始终坚持国有企业革新的偏向不摆荡,综合运用执法、经济、行政手段,着力解决制约革新的深条理矛盾和问题。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解,优化国有经济的结构和结构,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技术和治理立异,完善国有资产治理体制,增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要深化垄断性行业革新,在竞争性领域进一步贯彻平等准入、公正待遇的原则,真正突破看得见却进不去的“玻璃门”、“弹簧门”,大力营造良好的市场情况、政策情况、法治情况和社会情况,在市场的公正竞争中决定种种企业的进退去留,并以此为压力和动力,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ū疚恼抡�3月24日《经济日报》)